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出伏啦!出伏后有“五不做”,让你一年“病不沾”!

2023-08-20 17:12:12 来源:齐鲁晚报网 分享到 :

8月20日出伏,一年中最炎热的40天超长“三伏天”终于过完了!炎热渐消,整体气温也将下降,但是这个时节,由于温度波动频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出伏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资料图】

从出伏到秋分节气共30多天,这30多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大且频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昼夜温差逐渐拉大,俗话说,“早上冷飕飕,中午热死牛。”但是往往在处暑尾声,人们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心脑血管疾病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血管收缩紧张,血压波动较大,无论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

这个时节养生防护极其重要,避免身体出现不适。

出伏后别做这5件事

1. 不要太早晨练

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2. 不要喝水太少

出伏后,出现高温天气的次数依旧不少,身体水分大量蒸发,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3. 不要过度贪凉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许之民医生表示,应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服,早晚穿衣护好脖子、后背、脚部。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②

4. 不要整夜开空调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杨照华2018年刊文表示,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以免半夜时空调的阴气与外界的寒气入侵人体内脏、经络和骨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5. 不要睡得太晚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一般晚上十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出伏后该如何养生?

1. 多润燥

杨照华医生表示,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人们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这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洋葱、香蕉、苹果、梨、萝卜、冬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

2. 少辛辣

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狗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西瓜、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以免损伤脾胃。

3. 多喝水

预防秋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除此之外,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基础上,还可以养些绿萝、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起到静心、安神、戒躁的功效。④

4. 少吃瓜

出伏后,像西瓜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食用,以免损伤脾胃。

5. 多热身

秋季锻炼应以慢运动为主,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好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等。秋天早晚温差开始变大,低温状态下肌肉的黏滞性较高,如不做热身活动就开练,很容易导致肌肉、韧带损伤。

6. 别乱补

出伏后,天气逐渐凉爽,人的食欲也逐渐恢复。此时正是人们进补的好时机,既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又可以为入冬抗寒做好准备。杨照华医生表示,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切忌暴饮暴食。

(健康时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