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惠州风物志】梌井:惠州城最早的井,由隋朝樊子盖开凿

2023-08-20 09:41:08 来源:今日惠州网 分享到 :

原标题:

惠州梌井

隋建府治所凿 见证惠州开城


(资料图片)

在中国,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代,先秦史书《世本》记载:“黄帝正名百物,始穿井。”惠州城最早的井,出现于隋朝,位于中山公园梌山之上,被称为“梌井”。古井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梌井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1925年惠州梌山,东征军祝捷大会照片,能看到梌井的一半身影。 侯县军翻拍

见证惠州开城的古井

古人凿井,首选在山上。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说:“凿井之处,山麓为上,蒙泉所出,阴阳适宜。”隋井因位于梌山,故又称“梌井”。清《畿辅通志》谓梌山“旧多梌木,故名”。梌山坐北向南,位于惠州府古城,“东西二江汇其东,丰鳄二湖潴其西”,“山南部平衍,其北枕江峭立,郡城环于下”,自古被视为惠州的风水宝地。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梌山西侧南北长100米的地下,发现大批隋唐年间的筒瓦、板瓦、陶罐残片等文物,是梌山发现的较早的人类生活遗址。

梌山真正进入惠州历史进程并占据重要位置,始于惠州建城。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派使节王景巡抚岭南,确定在整个广东地区设立广州和循州(后改称“祯州”“惠州”)两个总管府。总管府是隋朝地方行政体制的最高层级,是高于州级区域的“准行政区”,主要偏重于军事职能,用以镇抚一方。循州总管府设在梌山,镇立岭东,逐渐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循州总管府在建设官署期间,在门前不远处凿了一口水井,专供官府使用,是为“隋井”。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也认为,该井为“隋建府治所凿”,并说“其古盖亚于赵佗井”。

那么,是谁开凿了这口井?这恐怕归功于循州首任总管樊子盖。《隋书·樊子盖传》记述:樊子盖,字华宗,安徽庐江人,平陈有功,食邑七百户,拜辰州刺史。隋开皇十四年(594)授齐州刺史,不久迁循州总管。隋开皇十八年(598)入朝述职,向隋文帝奏献岭南地图,隋文帝赐其良马杂物,加领四州事,命还循州。樊子盖任循州总管十年,是惠州有史以来第一个才德兼备名留青史的贤明太守。据《隋书》记述,隋炀帝召樊子盖返朝时,曾下谕褒奖他:“子盖干局通敏,操履清洁,自剖符西服,爱惠为先,抚道有方,宽猛得所。处脂膏不润其质,酌贪泉岂渝其性,故能治绩克彰,课最之首。”从隋炀帝的褒词来看,樊子盖不但是一位能臣,而且还是一位清官。

“改邑不改井”可谓城市原点

井的出现,可谓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摆脱单纯的源水而居的局限,扩大了生存的空间,故“井”常常被引申为乡里或人口聚居地。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惠州城中亦无井,民皆汲东江以饮,堪舆家谓惠称鹅城,乃飞鹅之地,不可穿井以伤鹅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不可以井,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饮云。”此处的“郡廨有一井”,即梌井,不过,从梌井里涌出来的泉水,应该不似屈大均的“地咸”之说,惠州府县两城“不可以井”则不无道理,因为惠州一带紧靠江湖,当时的居民不需要打井汲水。

到清代,随着惠州城的人口逐渐稠密,凿井涉及的技术也更为精进,惠州府城里的井开始大量凿建。这一时期,惠州府城居民“凿井而饮”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然而不管怎样,梌井可谓是惠州城区历史最悠久的人文古迹。这口即便放眼全国也不多见的梌井,在历代文献中却鲜有记载,知名度远比不上白鹤峰上的东坡井。又或者因为梌井在古代一直位于惠州府衙里面,不像东坡井那样分甘四邻,游历惠城的文人雅士也缘悭一面。

民国六年(1917),惠州书法名家陈仕煦题“梌井”二字于井栏上。此后,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下惠州,在梌山举行祝捷大会,留下一张珍贵照片,能看到梌井的一半身影。这也是这口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井留下给世人的一半样貌。

《易经》有云“改邑不改井”,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井”有着独特且丰富的文化意蕴。这口古朴的有雕石井栏和井架的饮用水井,依然保留在老一辈惠州人的记忆之中。根据知情者讲述,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梌井尚完好,1962年惠州府城通了自来水之后,这口古井失去了基本功能,最终湮没在中山公园的草坪之下。

近年来惠州考古出现重大突破,比如中山公园考古发现了惠州府衙遗址,找到了城市发展的原点,据称这口梌井也重见天日。当前,惠州中山公园提升工程正在进行,公众正期待着它揭开神秘面纱。

(侯县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