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8日,WAO联合各国变态反应机构共同发起了对抗过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议,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通过增强全民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共同来预防过敏反应及过敏性哮喘。本期“略知二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吴晓燕分享有关过敏那些事儿。
讲述者: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吴晓燕
过敏性疾病太多了。
(资料图片)
荨麻疹、药疹、光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皮肤病有2000多种,过敏性皮肤病占其中很大一部分,说起来,职业生涯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患者,就是跟过敏有关。
那是十几年前,我在急诊上夜班,来了一个女性患者,直接倒在我诊室门口。看到患者倒下,我立马向前,脑子里想各种各样的急症,休克?癫痫发作?心脏骤停?我立马去扶她到诊疗床上,只听她微弱地说了声——过敏。
我赶紧叫来护士,他们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经验丰富。因为患者提到过敏,我们考虑可能是过敏引起的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需要立即处理。立刻给患者用了10毫克地塞米松注射液肌注,加0.1%肾上腺素1mlp皮下注射。当时情况紧急,我开的是口头医嘱,重复三遍,护士马上执行。同时打电话请耳鼻喉科医生来气管插管,因为是急症,耳鼻喉科医师来得非常及时,经过我们的积极处理,大概10多分钟后,患者情况好转。
等患者慢慢舒缓过来,她说自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在家里时,她感觉喉头有点紧,胸口闷,就赶紧来医院,来医院后才说不出话。
其实荨麻疹,除了皮肤起红斑、风团,也可能在喉部的黏膜出现水肿,就是上面这位患者的情况,发病急,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窒息而死。有些可能表现为腹痛,肠黏膜也可能出现水肿。当门诊遇到急性荨麻疹患者时,我都要问他是否有胸闷、腹痛这样的情况?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紧急处理。这是我经历过印象最深刻的急症病人,也提醒了我,今后的从医生涯,如果遇到类似的患者,要注意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提前预判。有的患者来看病时,可能在等血化验结果的时候,突然出现症状,所以需要医生特别注意识别。荨麻疹出现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是皮肤科的一个急症,如果皮肤科接到这类会诊的通知,需要立马赶到处理。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这类急症,不仅仅是皮肤科医生,而是每一位临床医生,都需要会处理。这类患者往往都会在急诊科出现,突然觉得呼吸困难。
每个人过敏的原因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对尘螨、油漆等吸入性物质,有的人对鱼虾、海鲜、榴莲、芒果等食物性过敏,还有对药物过敏,比如头孢、青霉素等。另外,还有人对紫外线过敏,他们来看病时,不知道自己对紫外线过敏,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每年到夏天时出现,冬天好转,再根据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皮疹,我们才会推断出,患者可能是对紫外线过敏。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我们科主任吴文中教授是主委,每年都会开展学术会议交流,针对过敏性疾病诊疗的新进展。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发现现在过敏的人群越来越多。且过敏性疾病,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国外有文献报道,这可能跟孩子从小太过干净有关。过去,大家从小接触过粉尘、狗毛、花粉、花草等,其实起到了一个成长过程中慢慢脱敏的作用,现在没有机会去接触这类致敏物脱敏。
门诊中就遇到不少这类人群,习惯把衣服、被子用消毒液浸泡进行消毒,结果穿了这个衣服,盖了这个被子后,出现了局部皮肤过敏现象,可能跟消毒液残留物有关,国外已有相关报道。其实衣服、被子一般来说,不需要用消毒液去泡,只要放在太阳底下晒就行。人能在自然界能生存,肯定是经历了与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斗争,越来越适应这种环境,所以我们平时生活可以不需要过分消毒。
皮肤科门诊患者很多,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我觉得一定要诊断清楚,不能乱用药,或者去做各种检查。有时候,患者会觉得只是一个过敏,医生为什么会问很多问题?问月经好不好,甲状腺好不好,有没有脱发、有没有其他内科方面的疾病等等。我就是希望能找到病因,要诊断清楚,才敢用药。
我之所以这样,一是作为医生的天职,二是从医路上,患者给我的肯定。
皮肤科可能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生离死别,但我永远记得,在我当住院医时遇到的一位来广东务工的患者。30多岁的年轻女性,脸上容易发红伴有痒,有长期脱发现象,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一直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时好时坏,后来我们这边住院,我当时考虑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虽然她的症状没那么典型,给她抽血检查后,结果提示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于是给她对症用药,后症状逐渐消退。她非常感激我们,依从性非常好,定期来复诊。那时候,我刚研究生毕业,独立管病房,能得到病人的信任,让我有了更强的动力坚持去做一名好医生。
十几年的从医经历,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皮疹都会让我去深究它出现的原因,每一次对重症疑难病例的诊治我都会查阅大量的文献及病例报道,同时也是我水平提高的一个过程。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严谨,守护和珍爱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只有时刻用心,才能准确诊断,真正帮助患者远离病痛。
“医生,我这个病能根治吗?”患者常常问我这句话,我会说:“这个根就在你身上,如果要根治,我要好好帮你找根在哪,才能去根治。”所以千万别嫌弃,看诊时我总是问东问西,那是我努力在“找根”。
统筹:南都记者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通讯员:帅菲斐 王璐鑫 吴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