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绣藏深闺 借船出海天下闻
近年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沪滇协作持续推动下
楚雄州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创意”
全力推动彝绣
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做强产业
推动彝绣实现
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
三大转变
指尖彝绣产业成为农民增收
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也成为楚雄州文化产业
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
2023年3月25日,在AW(秋冬)2023上海时装周上,“梦回千年 牵手时尚——楚雄彝绣上海发布”活动登录,掀起“最炫民族风”,为沪上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让大家充分感受到瑰丽多姿的彝绣之美。
镁光灯下,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秀场座无虚席。在动感跳脱的乐曲声中,模特们身着40余套楚雄彝绣特色高端服饰依次登台展示。
T台之上
古朴与精致碰撞
传统与现代交融
民族与时尚牵手
构成了一道
瑰丽多姿、极具冲击力的视听盛宴
欢声雷动,掌声不息
观众们充分领略了彝绣之美
感受彝风彝韵
同饮一江水,山海一家亲。千年彝绣精彩亮相上海时装周,这是一次沪滇协作、山海情深的感恩之旅,也是一次彝绣出圈、时尚出彩的文化之旅。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抢抓沪滇协作历史机遇,借助上海市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创新平台优势,深化彝绣产业合作,让古老彝绣走出深山、走向世界,打造了东西部协作样板。
随着沪滇文化帮扶协作进入新阶段,上海市给予楚雄州800万元沪滇文化帮扶资金支持,帮助制播音乐电视《彝乡之恋》,打造大型彝族服饰音乐舞剧《云绣彝裳》,实施楚雄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国际化等5个文化帮扶项目,为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山海续缘,沪滇共赢。2019年4月,在沪滇共同努力下,楚雄彝绣被推到了上海时装周的聚光灯下,迎来了高光时刻;同年9月,在沪滇协作持续推动下,楚雄彝绣精品走出了国门,成功亮相纽约时装周。风吹仙袂飘飘举,霓裳一舞动四方。沪滇文化帮扶为彝绣打开了市场、打响了名气,也为从业者打开了眼界。楚雄彝绣作为沪滇文化协作的亮点,入选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去年以来,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领导多次赴上海和福建开展彝绣产业招商。深化沪滇文化协作,在长三角文博会、纽约时装周、上海时装周开设楚雄彝绣专场,打造高端化、标准化、时尚化品牌,助力楚雄彝绣走向国际。加强闽滇文化合作,与莆田鞋企业、妈祖联名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在全球销售端线上线下推广,有效提升彝绣产品市场份额,拓宽销售渠道。
依托东西部协作的支持和帮扶力量,在楚雄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通过产业培育,楚雄彝绣的知名度有了大幅提升,品牌效应正在不断突显,市场主体不断培育和壮大,传统绣片正在转变为时尚名片。截至2022年末,全州共有彝绣经营户538户,规模以上彝绣企业12户,打造出“咪依噜”“纳苏”“七彩彝绣”“彝家公社”等一批彝绣品牌。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苴彝族女式服装获得国家专利,南华绣娘丁兰英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东西部协作助力楚雄彝绣从“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产业”再到“指尖经济”,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三大转变,楚雄彝绣品牌逐步“走出去”。全州5.7万名绣娘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达到3180元,并带动1200多名残疾人就业。据统计,彝绣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0.2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元。2023年一季度,彝绣产业增加值达4780万元。
小小绣花针,绣出大产业
沪滇协作让楚雄彝绣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真正成为助力农民增收
推动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
打造了东西部协作的“楚雄样板”
楚雄日报全媒体记者丨赵文丽
来源丨云南发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局、红火楚雄文旅资讯
编辑丨张金鑫
审核丨雷发坤 李彦锟 杨福安